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姓名:蔡曼婷

    《齐桓晋文之事》篇章主要讲述一名预想要统霸天下的君王——齐宣王如何被足智多谋的孟子给渐渐地削弱了他的霸气,并且有了悔改之心,想为百姓谋福。

     古时候,各国的君王,无论是强盛鼎峰又富可敌国的国家,还是弱小又手无缚鸡之力的国家,他们的君王都欲想要占领周边的国土以扩充实力。强盛与弱小的国家都存有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心理,都不会知足于现在,而是想尽办法并且不择手段地去掠夺别人的国土。然而,最终受苦受累的仍旧是手无寸铁的黎明百姓。

     在《齐桓晋文之事》的篇章里,齐宣王最大的欲望并不是山珍海味、玲珑绸缎、贤臣宠信,然而能满足他的欲望却是扩展土地,使秦和楚国来朝见他。但他却不知道人口寡少的国家并不能对抗人口众多的国家。孟子就说到四海之内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就有九块,而齐国凑集起来只仅仅占据了其中之一,怎么可能去征服别人九分之八的土地。这就足以显现他的野心,而且不会满足于现况。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领会到何谓“不为”与“不能”。齐桓王之所以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去做,而不是不能去做。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总是为自己找诸多的借口,而不是一心一意地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这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做,而是不愿、不肯去实行罢了。举个例子,讲师曾经问过我们若提前呈交课业的话,我们的看法是“不为”还是“不能”,结果班上同学都异口同声说“不能”。其实所谓的“不能”是不能做的意思,也代表着没有能力去完成的一件事。而“不为”是其实自己有那个能力去完成,而自己却不肯去做。当然若提前呈交课业,理应是我们不肯去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做。想法只在于我们自己,若我们愿意去做,或者是尽力去做,所谓的“不能”也会变成“能”了。不要尝试为自己找千万个理由,只要认为自己是能行的,那就可以备受肯定了。

     其实,古往今来,帝王都一直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一直重演着悲剧,以自己的野心与欲望去掠夺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至此牺牲了无数条无辜百姓的性命,就为了换取那一煞那短暂的荣耀。而那一刻的光辉又是如何得来的?是用百姓的生命、泪水换取而来的。一代接着一代,仇恨、报复、野心渐渐地把人性给吞噬了。

     我非常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它给了我平静、安宁的时刻。因为我们人民继续地歌颂着我们伟大的领袖。因为他,我们有了自由;因为他,我们远离战火;也因为他,我们创造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和平。



                                                                                                                                                                                  

11 comments:

  1.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后, 我认为孟子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因为他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国之君的想法,这真的非常不简单啊!

    ReplyDelete
  2. 孟子真的是难得的一位人才啊!他始终都能够掌握齐宣王的想法并且进一步使齐宣王步入他的话题里,从而把对方给征服了。《齐桓晋文之事》简单地描写了行仁政就能王天下的学说。而帝王只要实行仁政,那么统一天下的欲念就能实现了,当然最后受惠的自然是老百姓了。

    ReplyDelete
  3. 二位说的是,孟子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他生当百家争鸣最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一面积极劝说各国当权者,一面与其它学派展开论争,在当时有“好辩”之称,见诸于文章,也就表现出浓厚的论辩色彩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林佳莹

    ReplyDelete
  4.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齐宣王便是一个例子。这些君主老是想扩张自己的领土、吞并其他国家、想独霸天下、想壮大国势,但却对自己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等置之不理……殊不知“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若老百姓连三餐温饱都成了问题,又怎么会对自己的君王效忠呢?要知道,只有国泰民安,一个国家才会强盛啊!

    ReplyDelete
  5. 回懒惰小孩: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君主心里总想着怎样扩充国土,往往忽略了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国家要怎样兴旺呢?

    ReplyDelete
  6. 孟子的才智令人佩服。他的口才更备受赞赏。孟子在与齐宣王的谈话中引导了齐宣王领悟为君主之道,成功阻止齐宣王侵袭他国。《齐桓晋文之事》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ReplyDelete
  7. 回静宜:对,孟子的才智与口才的确令人十分佩服,他的擅辩技巧引导了齐宣王,还避免了齐宣王预想扩充国土的想法,阻止不必要的牺牲。

    ReplyDelete
  8. 回佳莹:我也听说过百家争鸣这件事,那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巨大的社会变动引起了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各自抱着欲己之道易天下的强烈愿望,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的学术黄金时代。

    ReplyDelete
  9. 足智多谋非常适合用在孟子的身上,凭着他的智慧与口才,终究得以将齐宣王的霸气大大削弱,不仅保住江山,也因此获得民心。

    ReplyDelete
  10. 回hy yee:一点都没错哦,孟子的确是足智多谋,也同时深受百姓爱戴。

    ReplyDelete
  11.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君主要得到民心,就要先付出真心和诚意。

    ReplyDelete